推广 热搜: 英语  化学  初中  高中  数学  小学 

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:争吵时用“我”字开头

   日期:2024-11-24     来源:www.myranke.com    浏览:495    
文章简介:孩子教育只有一次,刻不容迟,给孩子最好的国际教育平台让大家一块努力,把孩子带上成功,达成伟大中国梦! 谈到情绪管理,相信不少父母都深有同感:大家都了解对孩子发脾气不好,都了解应该积极的应付我们的情绪,但落实在日常大大小小的事情中,却真的...
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:争吵时用“我”字开头

孩子教育只有一次,刻不容迟,给孩子最好的国际教育平台让大家一块努力,把孩子带上成功,达成伟大中国梦!

谈到情绪管理,相信不少父母都深有同感:大家都了解对孩子发脾气不好,都了解应该积极的应付我们的情绪,但落实在日常大大小小的事情中,却真的非常难做到,大家都不想对孩子大呼小叫,但又总是无力处置当下的问题。杨杰老师的这篇文章,既剖析了基本的情绪管理理念,也给大伙提供了一些好用的小技巧。但从了解到做到,还需要大伙多考虑,多训练,多体悟喔。

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:争吵时用“我”字开头

原文刊载于作者著作《让孩子心甘情愿折服》

坚持几年后,我成了和善的人

有非常长一段时间,我一直被头痛所困扰,当时特别怕生气,一旦生气,头痛立刻加重。因此,遇见生气的事情时我需要克制自己。

为了不去想那些让人生气的事情,我常常像念经一样,在心中默默地念叨:我不生气,不生气,坚决不生气……如此做就是为了阻止自己发火,等情绪稍微平复一些,再回头考虑。

都说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,可是如此坚持几年将来,我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和善的人。

从我的领会来看,自我克制的滋味并不好受,但要改变爱发脾气的习惯,自我克制肯定是必经阶段。

当然,仅仅克制还不够,维持克制,只不过为了安然度过情绪爆发的危险期。等平静下来,则要回头处置我们的情绪。我发现,很多父母克制完情绪后便不再对情绪展开工作。这不是处置情绪,而是在压抑情绪,数次积累之后,情绪的火药桶便会彻底爆发一次。其实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,如此做风险更大。

一件事情让大家感到生气,肯定是有缘由的,大家可以重新回到这件事情本身,知道我们的困境和需要。大家可以换个视角抚慰我们的心情,同时,看能否找出更温和的处置办法来替代发脾气。先处置情绪,再处置问题,只有这两个步骤都完成了,才算真的把这件事情处置完,也只有如此才不会积累负面情绪。

不要单纯压抑情绪,而是想出解决方法

有时,我也会充分发扬阿Q精神。遇见特别生气的事情,我会问自己两个问题:这件事情,3年之后你还能想起来吗?那时候你还会生气吗?假如答案是一定的,我必然会在当下把事情处置完。

假如答案都是相反的,我就对自己说:既然3年后都不记得了,今天何必生气呢?一般3年后还叫人纠结的事情,不会超越1%。

很多父母对孩子发完脾气,总是用不了3个小时,就会感到特别后悔。因此在对孩子发脾气之前,也可以问问自己这两个问题,假如你非常快就会后悔,何必发脾气呢?如此想想,气总是就消了一半。

遇见爸爸妈妈控制不住情绪的状况,我一般会建议他们主动将自己隔离几分钟。这一小段时间是情绪爆发的危险期,假如选择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,发脾气的概率会大大减少。

同时在这段安静的时间,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任务:理清思路!不管大家如何生气,事已至此,大家需要想出对策,想好下面如何解决。譬如,有几个处置办法?各有哪些利弊?孩子下面或许会有什么样的回话?大家该如何对待?

之所以对孩子发脾气,总是是由于大家无力处置当下的局面。假如大家能找到非常不错的方案,哪个想发脾气呢?因此,大家的任务不是单纯压抑情绪,而是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来。

这个考虑的过程可以用书写的方法记录下来。近期几年我一直在用这个办法。我发现一个人考虑时心里会千头万绪,写下来则会变得非常明确,更容易取舍。

后来,在一个访谈节目中,看到一个企业家也用这个方法。他说遇见叫人火冒三丈的事情时他会坐在办公室里,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念头一股脑地写下来,写完了就发现情绪平静了,方法也出来了。

即使没突发事件,大家天天也会不经意地积累不少负面情绪,因此处置情绪的工作需要每天进行。这并非勉为其难的“作业”,而是疼惜我们的最好方法。

天天晚上梳理一天的感受

几年前,我在一本心理学书本上看到如此的话:人的信念尤为重要,有些时候,一个很细小的念头,都会对大家有非常大的影响。我就琢磨,如何防止小念头制造大麻烦的这样的情况发生呢?于是我开始天天晚上回头梳理一天的感受,假如有不舒服的感觉,立刻去探寻源头,由于是当天发生的事情,一般都能找到根源。

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玩的过程。梳理之后发现,很多时候,心里不痛快的感觉,总是就是其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,或自己一个非常琐碎的甚至是“没经过大脑的”念头引起的。

在咨询过程中也常常有类似的状况,譬如有些父母在闲聊中,听说其他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出色,一想到我们的孩子就有点失落。回家看到孩子总感觉心里不顺畅,假如恰好有个导火索,负面情绪就会爆发出来。

其实事情本身未必那样可气,是之前的负面认知搭了便车。这许很多多的琐碎想法给大家带来层层叠叠的烦恼,假如不准时追踪,爸爸妈妈们只能被痛苦所困扰,却不了解自己到底由于什么而痛苦。

日渐地,我把每晚的梳理工作变为随时的追踪和记录。我的书桌上总有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我们的负面念头,随时考虑并把感悟记录下来。

这是一个高效处置情绪的办法,而且大大减轻了大脑的负担,可以让我空出更多的“内存”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。目前,我很喜欢我的状况。

这种处置情绪的办法最开始推行起来比较慢,而且由于要重新去面对不愉快的事情,难免会有情绪反应。但日渐地,我处置情绪的速度在不断加快,有时处置一个念头仅需半分钟。

有些负面情绪和童年成长有关

还有些时候,日常没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,大家内心却产生了真实的负面情绪。这总是与大家的童年成长有关,我也是近期才深刻领会到这一点。

有一件小事启发了我。每次我看见很多书胡乱地堆在书桌上,就会对自己说,应该把书整理一下!紧接着我就感觉到内心有一丝细微的抗拒力量:我不想做!于是整理书桌成了悬在我心头的一个任务。

每当看到那一堆书,心里的两个声音都会一块亮相:“应该整理一下!”“我不想做!”一般否定的力量会占上风,这件小事会一拖再拖,每次看见那堆书,心里都会不舒服。

直到自己忍无可忍,就抽空把书整理了一下。结果只用了一分钟书桌就变得很清爽。我心里想:就这么简单的事情,为何会拖了好几天,非得让我们的内心陷入困扰才做呢?然而下一次,我又陷入了这个怪圈。很多小事都是这样,譬如应该去趟超市,或者应该给某人打个电话……却又纠结需不需要立刻去做。

经过深入剖析,我发现我们的内心有一个考虑的模式。还以整理书为例,在“应该把书整理一下”之后,还跟着一句话:“看你,一直乱扔东西,不了解随时整理。”下面,心中才升起对抗的念头:“我不想做!”此前,我一直忽视了自我责备的念头,不了解自己到底在抗拒什么。

觉察到自我责备,我立刻了解了:小时候,母亲就是如此责备我的,她一直数落我没物归原处的习惯。我不由惊呼:“内在爸爸妈妈”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!我完整地复制了爸爸妈妈责备我的方法,天天很“敬业”地用这个程序谴责自己。这么多年,我的内心成了两股念头的战场,假如不是学心理学,或许我终生都会被这类琐碎的念头所侵扰。

这个细微的发现让我感到很吃惊。很多人的情绪容易习惯性低落、烦躁,自己却找不到源头,也不了解该如何处置。其实,大家都携带童年的影子生活,在成长的过程中,难免会积累各种暗伤。大家值得为自己停下来,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念头在妨碍自己。

自从发现自我谴责的倾向将来,我很注意心中的念头,一旦有轻微的不舒服的感觉,我立刻回头去想,并且立刻把自我谴责改为自我期待。譬如再看到书桌杂乱的时候,我会对自己说:请整理一下,我喜欢清爽的感觉!经过一段时间,我发现,从小到大一直随着我的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。

大家的成长经历并不完美,但大家都要好好学习为我们的情绪负责,不转移,不蔓延。假如大家不是成熟的人,假如大家不擅长处置我们的情绪,那样,“城门着火,殃及池鱼”,孩子就会成为大家负面情绪的重灾区。

把发脾气变成一种交流

随便发脾气就像乱扔垃圾一样,是不好的行为。不要把家变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,也不要把孩子变成替罪羊。其实情绪并非坏东西,负面情绪中总是也隐藏着大家的需要和诉求,假如大家认真对待,会更知道自己,也更了解满足自己。

我发现,不少父母发脾气都是“即兴”的。譬如发现孩子没做作业,立刻火冒三丈狠狠地批评孩子,其间难免口不择言,而且还翻出旧账。

训斥完孩子总是丢下一句:“作业是你的,我再也不管你了,你看着办吧!”这最后一句话显然是赌气的,假如真坚持这个原则就不必发这么大的火。父母只不过发泄了情绪,并没解决问题。

我也不倡导一味地压抑情绪,那就仿佛把霉变的垃圾藏在了地毯下面,虽然看不见,大家却会一直被难闻的气味所困扰。

我一直对父母说,当发脾气在所难免的时候,请把发脾气变成一种交流!怎么样做呢?简单地说就是定好目的,划定界限。不要“即兴”地发脾气,而要确定一个理智的目的,并且要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:“干净地争吵”,绝对不翻旧账、不攻击孩子。如此可以把发脾气的害处降到最低。

为此我过去和一位母亲总结发脾气的步骤。假如大家用遍了所有些温和办法依旧无效,当大家决定发脾气的时候,可以坚守三个明确的表达:“我看到……我感到……我期望……”要特别注意的是,三句话都要以“我”开头。假如用“你”字开头,特别容易变成指责孩子,那样的话就不再是“干净地争吵”。

以没做作业为例,大家可以如此向孩子表达:“上午有充足的时间,大家约定好中午以前做完作业,我也非常信赖你,可是我发现你一直在打游戏看电视,作业一点儿都没做,我非常生气,也非常失望。我期望你在晚上六点之前做完作业。假如你一直如此,下周我会考虑加大监督。”

表面上看这个办法看上去对问题过于轻描淡写,只说了几句话而已,其实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“点到为止”尤为重要。教育的力量是一个累加的过程,一次如此做未必能看到成效,但坚持如此做,就会看到让人惊喜的改变。

有些父母总感觉孩子当时俯首认错,才算教育到位,其实,有时孩子虽然没怎么说,但行动上已经认错了。假如非得逼着孩子低眉顺眼、诚惶诚恐,累加起来则是过度教育。如此的结果就是彼此积累怨恨,影响亲子互动的结果。

爸爸妈妈管理好情绪,表面上看上去乎是为了孩子,其实最后成全的是自己。当大家掌握与我们的情绪共处后就会发现,生活的喜悦和幸福,原来近在咫尺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